Chinese | English
中外学子“一对一”讲述中国故事


“兰州现在高铁开了,地铁也快建好了,出行越来越便捷,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例子让我们对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体会。”来自也门的留学生陆艾感慨道。

近期,由兰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班”开班。研讨班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对国际留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通过定期举办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以“讲好中国故事”、“探寻丝绸之路文明”、“感知中国、红色之旅”等活动,丰富研讨交流内容、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国际学生认识中国、融入中国、热爱中国。


国际学生陆艾与中国学生刘洋洋交流

陆艾说:“来中国七年了,之前去过的地方一两年再去就不认识了。”陆艾的父亲也曾在中国留学,总是给他讲,从前的中国很“土”,人们的衣服总是两种颜色显得灰沉沉,而现在变化太大了。陆艾对他“一对一”的同学刘洋洋交流时谈到,“从很早时候中国就与阿拉伯地区有联系,而现在中国在也门的海域也有很多合作项目。”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一个以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国际交流形势已经形成,不断地体现着中国的大国风范。在“一对一交流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洋洋同学做了许多准备,他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加强的是中也两国经济的联系,更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加强交流研讨的效果,他把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用鲜活的中国故事讲出来,他从张謇出使西域讲起,介绍古丝绸之路与阿拉伯地区的联系交流讲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的“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这一青年观说到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通过交流研讨,陆艾加深了对“一带一路”外交战略的认识,更激发了他的青春奋斗激情。“也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留学生的青年一代,需要不断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感知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在谈到“学习”时,陆艾说,阿拉伯地区有一句古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历史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我都在中国七年了,更要好好学习。”陆艾欢快地说。

“留学生们在交流研讨中都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大家都在不断刷新中心目中的中国印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高军礼说道。他的交流伙伴,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杜凯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美丽中国’体现了中国智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建设,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发展健康快速。在中国留学期间,能亲身见证这个大国的发展奇迹,是非常荣幸的。作为一名青年,我们也要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置身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目标。”

国际学生杜凯与中国学生张军礼交流研讨

记者了解到,在近期举办的在兰高校外专外教和国际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征文比赛中,陆艾获得了优秀奖,他很感谢帮助他的同学刘洋洋,通过“一对一”交流指导,他们互相学习也乐在其中。“总而言之,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将是我人生的重要回忆,由于我的父亲、两个哥哥、弟弟都留学于中国,因此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陆艾说道。

兰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书记任鹏表示,研讨班主要面向学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以“宣传中国发展成就、积极传播中国理念”为主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国际学生中国情怀,充分发挥教育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近期举办的在兰高校外专外教和国际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征文比赛中,陆艾获得了优秀奖,他很感谢帮助他的同学刘洋洋,通过“一对一”交流指导,他们互相学习也乐在其中。“总而言之,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将是我人生的重要回忆,由于我的父亲、两个哥哥、弟弟都留学于中国,因此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陆艾说道。


兰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书记任鹏表示,研讨班主要面向学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以“宣传中国发展成就、积极传播中国理念”为主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国际学生中国情怀,充分发挥教育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和图片转自兰州理工大学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