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国际合作部承办、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办的“AI智联未来·教育创新融合”暑期项目结营仪式在国际合作部活动室举行。国际合作部部长冯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玺君、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烁、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姚亚兵及全体学员、助教出席仪式。国际合作部暑期项目负责人郭瑀峰主持仪式。

三周深耕:从理论到实践的AI探索之旅
本次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跨领域应用,通过“专家讲座+企业参访+团队实践”三维模式,为中非青年学员搭建了技术交流与文化互鉴的平台。学员们系统学习了大模型应用、链路预测、图神经网络等核心内容,并在姚亚兵团队博士助教指导下,完成了GCN、SEAL模型搭建及Cora、Citeseer数据集实验,将算法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网络成果。 企业参访环节中,学员走进中粮可口可乐智能工厂、兰州新区石化实训基地,实地观察AI在生产线优化、安全预警中的落地场景,深化了“技术服务产业”的认知。

成果展示:三组项目彰显创新潜力
结营仪式上,三组学员依次展示团队成果,呈现AI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突破。MedCare Ally小组聚焦医疗健康领域,开发多语言AI辅助系统,整合实时翻译、电子病历管理、紧急定位功能,为跨文化医疗沟通与老年健康监护提供解决方案,其MVP原型获专家肯定。“城市交通链路预测”小组以达卡、内罗毕等快速扩张城市为样本,利用GNNs技术构建交通网络预测模型,精准识别需新增道路或轨道交通的节点,为缓解“基建滞后于城市化”难题提供数据支持。 “TourLink”小组创新性地将链路预测与旅游业结合,通过构建包含景点、交通、食宿的关系图谱,实现个性化行程推荐与资源整合,为跨境旅游智能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姚亚兵教授点评时指出,项目成果既贴合非洲本土需求,又展现了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从实验室到现实场景”的转化能力。

跨洲情谊:技术之外的文明对话
仪式现场播放的项目回顾视频,再现了学员们在黄河文化体验、实验室协作、跨文化交流中的精彩瞬间。学员代表MUHIRWA GAD献唱《我和我的祖国》,用歌声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不舍。
冯涛在总结致辞中强调,项目不仅培养了一批掌握AI技术的青年人才,更搭建了中非科技合作的“民间桥梁”。他寄语学员:“技术无国界,创新有温度。期待你们带着成果与友谊,成为推动全球AI治理与文化互鉴的使者。”

仪式最后,张玺君、姚亚兵、李烁分别为学员及助教颁发结业证书与助教实践证书。至此,兰州理工大学“AI智联未来·教育创新融合”暑期项目圆满落幕。

(文:郭瑀峰,图:陆艾;初审:焦娜;审核: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