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兰州

网站首页 > 服务指南 > 美丽兰州 > 正文

文化古迹

2015-11-02 22:23 点击: 作者:admin 来源:

白云观 兰州市滨河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总督瑚松额奏请建立,祀吕祖。初建规模占地30亩,坐南朝北,中轴主体建筑东西院对称,北是亭台楼阁,假山小桥,曲栏回廊点缀。现存山门巍然屹立,下开左中右3个拱形大门,气势雄伟。戏楼高10米,木结构,卷硼歇山顶,三面斗拱,画栋雕梁,四角飞檐挑空,前中后三座大殿,均为卷棚歇山顶,前殿高深宏敞,四面斗拱32朵,上下方之间雕饰精美。

金天观 兰州市西津东路东段。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明初屏藩王室,朱元璋十四子朱瑛封为肃王,建文元年(1399年)藩府迁兰州,为避割据之嫌,大兴土木建道观佛寺。观建于建文二年,因主祀雷祖,民间称雷坛,永乐年间(1403-1424)正式赐名金天观。占地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殿3座,分别为灵官殿、雷祖殿、三清宫,间有回廊及厢房。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观东侧修建了阿公祠,民国年间又增建了云水堂,供金城名流憩息。观内还有唐槐数棵。

至公堂 兰州市翠英门路。为清代贡院应试之堂。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求在兰州设立贡院,获准。光绪元年(1875年)贡院落成,当时地盘纵140丈,横90丈,号称可容纳考生4000名,左宗棠题写匾额至公堂。主体建筑至公堂、衡鉴堂和观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回廊、厢房等。现占地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白衣寺塔 兰州市庆阳路。又称白衣庵塔。是原白衣寺内主要建筑。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通体砖砌,面垩白色,实心。八角十三级,高近20米,塔刹置绿色琉璃球。每层八面开龛,龛内塑佛像,形态各异。下层正面开一大龛,塑佛像3尊。塔前有清代改建的大殿,后为新建仿古式三层楼,1991年兰州市博物馆迁入。

庄严寺 兰州市城关区旧城中心鼓楼西侧。始建于唐代,相传为隋末金城校尉薛举故宅。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在兰州称帝后,即为其皇宫。唐平定薛举后改为佛寺,由山门、厢房及前殿、正殿、后殿等构成三院落。据文献记载,元、明、清各代多次进行修缮,现存3座大殿。以塑、书、画三绝著称。

白塔山 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白塔得名。岗阜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山下有金城、玉叠二关,为古代军事要冲。白塔建于元代,明景泰年间(1450-1457)重建,七级八面,底为高大须弥座,上为半圆形覆钵式塔身和八角楼阁式塔,上置绿顶,通高约17米。上楼阁与下覆钵结合形式,古塔中少见。通体抹白灰浆,俗称白塔。造型别致,轮廓优美,为古塔中佳作。山上一、二、三台建筑群,依山势升高,飞檐红柱,参差错落,绿树丛中亭榭回廊连属,四通八达。再往上走,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三星殿、迎旭客阁、白塔寺、云月寺等建筑。登临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黄河九曲,气象万千。

黄河铁桥 兰州市白塔山下。自古这里为内地与西北交通咽喉,为丝绸之路重要渡口。因黄河水流湍急,古谚有天下黄河不架桥之说。据史载,明代多次设想在黄河架桥。洪武五年(1372年),在兰州西7里处始建浮桥,九年移桥至城西约10里处,十八年改建于今址,名镇远桥。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河上,架以木梁,周以栏杆,上铺平板,南北两岸为铁柱四,系铁缆二,各长一百二十丈,冬季结冰时即撤除。今桥南左侧尚留有洪武九年建桥时遗留铸浮桥铁柱一根,重数吨,长丈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以国库银把浮桥改建为铁桥,工程由德商泰来洋行承建,但物资运输和施工全为我国承担,次年竣工。桥5孔,4墩,长250米,宽8米,车行道6米,两旁行人道各1米,桥面为加厚铁托板条,上铺木板、沙石,被称为黄河第一桥1954年进行加固,上架弧形钢架拱梁。

五泉山 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海拔1600多米。因山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泉而得名。史传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曾驻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以鞭插地,当即涌出五眼泉水,可见五泉由来已久。山上层楼叠阁,依山建筑,各抱地势。古木参天,石阶回廊,曲径通幽。山上主要建筑为崇庆寺,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千佛阁、嘛尼寺、地藏寺、三教洞均系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陆续重修。崇庆寺保存泰和铁钟一口和金刚殿内接引寺铜佛造像一尊。泰和铁钟为金泰和二年(1202年)铸造,高3米,径2米,重万斤。接引寺铜佛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铸造,高5米多,身围约2.7米,重近万斤。

海德寺 永登县城东北角,东靠城墙,面临县门街。建于明代。主体建筑均已损坏,现存大殿,面宽3间,宽14.2米,进深9.6米,歇山顶,飞檐下施单昂五铺斗拱。现殿前有菩提树一棵,相传为创建寺院时从印度迎入。

鲁土司衙门 永登县连城乡旧城内。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官府庙宇私宅合璧的古建筑群,分衙门、妙因寺、土司花苑三部分,占地1.5万平方米,至今保存基本完整。主体建筑有祖先堂、燕喜堂、大堂、二堂、牌楼、寝宫等,布局严谨、殿堂宏伟、画栋雕梁,气派不凡。边种集官府、庙宇和私宅为一体的建筑群落,为国内所不多见。鲁土司始祖为脱欢,蒙古人,曾任元平章政事。后降明,被置于永登连城,封为土司。永乐九年(1411年),赐姓鲁。鲁氏土司共袭19代,一直到1932年废除土司制度时才结束。鲁土司统治甘、青边界地区长达550年之久。

妙因寺 永登县连城乡鲁土司衙门西侧。又称妙应寺。是藏传佛教善规派(黄教)寺庙。占地9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8平方米。系三世土司鲁贤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修建的,名大通寺。宣德二年(1427年)敕赐更名为妙因寺。万历年间(1573-1620),大批蒙古族佛教信徒经由此地进藏朝拜。清初,六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相继至妙因寺做过佛事,故又有前藏的称誉,香火鼎盛,喇嘛大增,寺院扩修。至咸丰年间(1851-1861)已成为一座完整的具有汉藏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万岁殿内塑像千姿百态,四壁画像栩栩如生,银铜油灯和法顺、大版藏经画,把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殿墙外壁和后壁嵌大型精美砖雕。

大佛寺 永登县红城乡。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寺南北长133米,东西宽19米,占地约2527平方米,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大佛殿面阔3间,宽9.1米,进深9米,各建筑均为歇山顶,整个建筑用料较少且精细。

兴隆山 榆中县城西南5公里。海拔2400米。林木茂密,峰峦叠翠,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两座主峰东西对峙,东名兴隆,西名栖云,两山间为兴隆峡,大峡河蜿蜒穿行,清澈见底。据说远在西周时即有人在此修行。唐宋时神殿甚多,香火旺盛,称洞天福地,清代时庙宇楼阁,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画栋雕梁,飞檐红柱,甚为壮观。后多毁,仅存清代所建飞跨兴隆峡的云龙桥(卧桥)一座。近年复建新建太白楼、喜松亭、留芳长廊等40余栋建筑。抗日战争时成吉思汗灵柩曾迁存东山娘娘殿,后迁回内蒙。

兴隆山卧桥 兴隆山下。即云龙桥。原为木结构伸臂梁桥,桥梁自两岸桥头阁下挑起,以45度角向河心层层挑出,桥身长15.5米,桥面宽3米。桥身采用廊式结构,两侧各2间,中间5间,桥身两侧各有廊柱10根,底部构成栏栅,上部架廊顶,镂花装饰,顶部施琉璃瓦。桥头阁为歇山顶,四角飞檐,造型雄伟奇特,为陇上名胜之一。

牡丹园 在榆中县城东8公里和平乡。占地160多亩,有牡丹280多种,20多万枝。除引自洛阳、荷泽的姚黄魏紫及首案红、豆绿等珍稀品种外,更多是以本地紫斑牡丹为主杂交培育的独家佳品。此外还有800余种奇花异卉。为西北最大牡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