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网站首页 > 留学生涯 > 学生风采 > 正文

也门穆迪:人民强,中国强

2025-01-13 16:28 点击: 作者:慕雨轩 来源:

人民强,中国强

2022届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生

穆迪(QAID MAHMOOD SULTAN ALI),也门

出国留学是我早就有的梦想。除了想去了解国外的文化与历史、学习一种新语言之外,我更想通过出国留学丰富我的认知。有人曾说:人的一生有6个朋友——旅行、读书、音乐、电影、锻炼、养生。以前我认为,读书是我最重要的事,而获得学历文凭尤为重要。但是这些年在中国的求学经历让我明白,出国留学不只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留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是接触世界的好机会,留学不仅可以学到各种文化、交到各国朋友,而且可以使自身变得更加强大和独立。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梦想在中国开花了!从此,教学楼里、操场上有了我的足迹,教室里、活动室里有了我的微笑。最让我开心的,是遇到了教导有方的好老师、乐于助人的好同学,他们就是我心中的大侠。

刚来兰州时,我觉得不适应,因为我学的汉语规则和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完全一样。我还记得第一次和中国人沟通时的情景。有一天,我和朋友们一起去逛街,走着走着迷路了,只好向一个年轻人问路。因为我说话的语序和汉语正常的表达顺序不同,所以他没听懂我的意思。我很紧张地又问了一遍,他总算听明白了,于是热情地给我们指路。这件事让我明白:如果想学好一门外语,在其母语国家学习、生活是很重要的。从那以后,我总会跟中国同学交流,慢慢地我的口语水平就提高了。

汉语学好了,我也慢慢有了自信,我渐渐喜欢上了兰州这个城市。5年来,它每天都在变化,而且越变越美。

这几年,兰州的道路、交通、建筑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兰州人的热情和友好始终沒有变,他们总是那么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对外国人非常友好。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非常热情,让我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我觉得兰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现在,我已经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了,对中国的许多事情已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渐习惯。尽管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交往之道都跟中国人有所不同,但是这不会成为一种障碍,如果我以快乐的心态融入不同的文化,反而会让生活更加妙趣横生。

能够来华留学,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有幸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有幸亲眼看到中国的发展,有幸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留学的这些年里,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我的关注。

第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茶馆、茶店随处可见。难怪中国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喝茶呢?有人说因为茶是洗心之物;有人说茶代表了一种古典文化;有人说喝茶利于健康……

我觉得“天下茶人是一家”,中国茶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喝茶与生活有关,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交通情况便捷高效。还记得我第一次坐地铁时,感觉北京地铁好酷。它四通八达,又准时又快速。后来又出现了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网约车的使用者只要下载相关的软件,通过提示输入信息后,司机就会打电话过来,确认出发地点和时间,然后准时来接你。如今,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你只需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使用它,费用也很便宜,真的很方便。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各个方面都突飞猛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被看好。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多了,绿地变少了。希望发展中的中国能保护好环境,这有利于人民的生活。

第四,中国山河秀丽,美不胜收。通过一次次的旅行和实践活动,我爱上了中国的山水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我认识了不少中国人,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友谊,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善。

第五,中国移动网络的发展给我带来了许多便利。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不会中文,不敢用移动支付,不放心在网上购物,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中国人沟通,融入他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逐渐能够用中文跟中国人交流,交换各自的想法,也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

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很方便。你只要保证手机有电、有网络,出门忘了拿钱包也不成问题。当你在饭馆、超市、酒店消费或买火车票、叫外卖,甚至是在小市场买菜、买水果,都可以通过手机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这是现代中国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就,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科技含量更高。

在华留学的这些日子里,我能感受到,中国建设者们都非常爱祖国,为国家付出不少心血,而且他们的团队合作非常好,他们的理想是实现“中国梦”。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付出,一步一步建起来的。

来中国之前,我并未觉得中国有多好,来中国之后,我觉得自己和中国真是有缘分。我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会成为“中国通”。

最后我想说:“人民强,中国强”。(来源:《读者》海外版 来华留学生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