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

网站首页 > 留学生涯 > 我在中国 > 正文

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8-07-04 22:37 点击: 作者:admin 来源:

迪丽努尔在中国

迪丽努尔在中国

迪丽努尔在朗诵中华经典诗词

在嘉峪关参加文化体验

迪丽努尔,英文名TURGANBEK DILNUR,女,哈萨克斯坦,2017年9月来中国学习,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兰州理工大学计通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该文系迪丽努尔与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吴俊芳合作完成。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目标,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

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精神与心血,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信念与智慧。在没有来中国学习之前,我曾听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故事,也曾了解过四大发明、古丝绸之路以及愚公移山的典故,当然,还有美妙的汉字。可是,这一切仅仅只是听说过而已,并不能亲身体会这种乐趣。所以,我才选择来到这片土地上学习,来一场与深厚的中国文化邂逅之旅。

来到中国学习之后,我开始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渐渐成长。原来,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可以与你对话,给你勇气,给你沉思,为你开拓一条通往古今的路,打开一扇洞察古今的窗。我突然明白,习近平主席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继续学习中文,继续探索中国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智慧,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达到专业程度,从而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朋友们分享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感悟两国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在中国留学的这一段时光中,我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而且学会了煮面条、包饺子,烹饪中国佳肴,这也许就是入了乡随了俗的意思。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了解中国的故事,比如: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中国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就目前来说,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如九牛一毛,但是我对它却充满着热爱与好奇,到底它为何会吸引着我、影响着我、甚至鼓舞着我,我想这就是我与中国文化的邂逅的缘分吧,这份缘分不可辜负,这段岁月注定美好。

我喜欢汉语的深奥和汉字的美妙,以前听人说,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同时也是最有趣的语言之一。的确是这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它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而一个个灵动的汉字又组成一个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从而也会化解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汉字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演化过程、造字思路和重大意义。每一个字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不同的风韵,每一个字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而且,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又包含着不同的字体,可以连笔写字,也可以一笔一划的写字,将一横一竖、一撇一拉的线条勾勒起来组成不同的组合,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我喜欢写汉字,当笔头触在本子上的那一刻,当一个个成形的汉字出现在纸上的时候,我觉得它们就像自己创造的小精灵一样可爱又有活力,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童一般在本子上嬉闹,像一朵朵鲜艳的玫瑰花使自己身心愉悦。或许正是写作过程中的这种美妙、好奇与愉悦,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世界各地的热爱汉字的人们。汉字同时也为热爱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所传承的精神或许也是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喜欢读《论语》,就好像与一位智者在进行对话,一些疑惑与不解都能在品读《论语》的过程中寻找到答案,最终得到释然。初来中国学习时,便听一位中国朋友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当时的我懵懵懂懂、觉得不可思议,以至最后一笑而过,也许那时的我还不明白中国朋友说的是什么意思,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一点儿也不夸张。显然,读《论语》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理解能力上都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但是我依然热爱它,想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这部典籍所蕴含的更多智慧,以及中国人身上的情怀、志向和审美情趣。

正如我最喜欢的中国著名主持人董卿所说: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展现着中国人的风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于现在的我而言,读《论语》是我处在异国他乡的一种精神支撑,一方面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也是在寻求一种安慰和安全感,因此、我也更加热爱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等等,每一句都是振奋人心的座右铭。这些简简单单的语句却包含着无限的深意,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不变的情怀。

我喜欢听古丝绸之路的故事,那是一条连接东西的商路,听说虽然路上黄沙弥漫,但商路从末中断。它是加强东西方贸易合作的桥梁,而且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历史经验,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让我想起在我国阿特劳市历史博物馆举行的关于哈萨克汗国的历史文化展,在展出的众多历史文物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曾经的哈萨克汗国阿布赉汗写给清朝乾隆皇帝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提到阿布赉汗请求乾隆皇帝提供用于遏制草原疫情的药品,大概就是这个时候中国与我国已经结下了深厚友谊,古丝绸之路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思想,而且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倡议,为“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古丝绸之路时空转换的情境下,“一带一路”倡议试图构建一种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以便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多维度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我想,现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桥梁,更是扮演着一名伟大的“文化使者”的角色,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焕发着持久的光芒,各国文化在璀璨的地球村上汇集闪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友人探索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这真是一件神奇美妙的事情啊!

我还喜欢中国民间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被喻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我曾经听过这个故事,来到中国后又看了电视剧,情窦初开的少女祝英台向她眼中的“呆头鹅”表露着自己的爱情,他们许下“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誓言,不顾父母反对,不理门当户对,富家小姐祝英台就是喜欢穷小子梁山伯。虽然这段爱情故事过程凄惨,两人美满姻缘并未能实现,但是“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的结局又何尝不美好呢?“梁祝”伟大的爱情故事作为中国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正如中国《诗经》里那种哀而不伤的故事一样,燃起了我内心对真善美的期待和憧憬。

当然,还有太多太多优秀的中国文化需要我去挖掘,去了解。自古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保持着友好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甚至还在很多方面有着互融互通的相似。在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希望去中国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地区走走看看,体会56个民族的不同魅力,同时也向更多的中国人展示我们哈萨克斯坦130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中国与我国在各方面的了解,为实现中哈文化融合,巩固两国传统友谊尽一份绵薄之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哈萨克斯坦的心与中国一样大,我们一样热情,一样友好,一样热爱和平。作为留学生,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积极构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友谊桥梁,成为推动两国友好发展与合作的民间“使者”,让我国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学习并热爱中国文化,也将我国非常优秀的文化带给中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