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霭,女,1962年7月29日生,甘肃省秦安县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乐府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主席。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华文化与传播、唐诗宋词、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拟进行体育文化与传播、体育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进行了“胡风”东渐与唐代文学、陇右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宋代声诗研究、宋代礼乐文学研究等科研工作。在《文艺研究》、《中国音乐学》、《文学遗产》、《敦煌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兰州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华南师大学报》、《西北师大学报》、《中国大学教学》等国家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独立撰写及参编著作12部。著作《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2000年获中国图书奖。专著《宋代声诗研究》入选中华书局新文史丛刊,2009年获甘肃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中国夏承焘词学奖二等奖。系列论文《多视角下的唐宋诗歌研究》,获2004年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论文《著腔子唱好诗——宋人歌诗方法分析》,获甘肃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系列论文《唐诗在宋代的歌唱及其对宋人诗词创作的影响》,2008年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系列论文《音乐学视野下的唐宋诗词研究》,2010年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著作《欢乐的日子——中国传统节庆文化》,2010年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声诗研究》、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资助项目《宋代声诗纪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宋代礼仪文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传统礼乐文学研究》、全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宋词歌唱史研究》、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统礼乐文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宋词歌唱之历史描述》、《传统礼乐文学的文化传承价值研究》等。 2000年获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荣誉称号,2001年入选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曾获“优秀共产党员”、“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教学质量优秀老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负责人”荣誉称号。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具有良好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坚持原则、立场坚定,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克己奉公、德高身正,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刻苦钻研业务 担任普通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中总能高标准,严要求,讲授批阅,一丝不苟。在担任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杨晓霭教授从未放松科研工作。她将学术研究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独立撰写及参编著作十多部,2015年主编完成《大学应用写作》《大学语文》两部校级规划教材,主编传统都市文化丛书8本。2014年荣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杨晓霭教授总坚持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做法。她将自己的科研心得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吃透教材,抓住难点,以学术的眼光、学术的规范审视教材,发挥教材的优点,改正错误,补充不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悉心感化学生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实际上就是热爱学生,忠于职守。杨晓霭教授十分崇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她将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当成自己的左右铭,时常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激励自己,要求自己对学生也要像陶先生一样:“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赋予学生以至高无上的师爱,教学生求真求善,求做真人。2014年至2015年,杨晓霭教授主要担任唐诗宋词、大学语文和留学生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她充分发挥课程特点,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品德修养、人格塑造紧密结合,创设美感情境教学,做到教书不忘育人。教学中,她总能针对学生实际设置内容,方法灵活。知识课,准确把握要点,力求全面无误;鉴赏课,生动形象描绘,引人渐入佳境;理论课,细致透彻分析,教人深入思考。而“育人”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身教”。给留学生上课,为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她上课一定会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为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她提前到教室后也一定开卷阅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杨晓霭一直是学生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 |